close

2006年8月24日以前,認定的太陽系九大行星:

太陽系九大行星圖
依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

不過在通過新的行星定義之後,冥王星不再被認定是行星,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啦!


就先對主角來個簡單的介紹吧!
冥王星及其衛星圖

冥王星(Pluto)

發現背景:
  20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佩西華爾•洛費爾認為,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與理論值的誤差是由於受到一顆離太陽更遠的未知星體的影響,他苦苦追索這顆行星10年而未能如願,在發表對這顆行星模擬軌道的計算結果後第二年就去世了。
  1930年,湯博在洛費爾工作過的天文台發現了一顆新行星,與洛費爾的模擬計算完全吻合,當時世界上所有報刊都刊登了發現新行星的特大新聞。由於這顆星離太陽極遠,處境幽暗,因此就以希臘神話中冥府之神「Pluto」的名字命名,中文稱為冥王星。但湯博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認為它比地球大幾倍,實際上的冥王星,質量甚至比月球還小。等這個錯誤被發現時,冥王星已經作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被寫入了教科書。

爭議焦點:
  冥王星和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有很多不同。八大行星軌道都接近於圓形,冥王星卻是極為扁長的橢圓,遠日點距離太陽74億公里,近日點距離太陽卻只有44億公里,比海王星還近一些﹔八大行星的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冥王星的傾斜角則達17度﹔八大行星的自轉除水星、金星因受太陽引力而緩慢外,其餘自轉周期均為9到25小時,冥王星卻長達6天9小時17分,和行星序列的物理性質規律相悖。
  1992年,人類在冥王星軌道處即離太陽60億公里延伸到1500億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柯伊伯小行星帶」,裡面有大量由冰組成的天體,冥王星和這些天體的組成成分竟非常相似。冥王星是如此的不同,從它被列入九大行星開始,它的行星身份就一直有所爭議。

(此部份資料來源:北京新浪網


行星(planets)一詞雖已延用多年,但其定義截至2006年8月前,在天文學上都是模糊不明的。
國際天文聯會(IAU)於2006年8月24日通過新的行星定義,並增加了矮行星的概念。

會中定義,行星(planets)是指符合下列特性的天體:
 1.在圍繞著太陽的軌道上運行
 2.有足夠質量以產生引力以達至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似球形)
 3.已使其軌道附近清空

矮行星(dwarf planets)是指符合下列特性的天體:
 1.在圍繞著太陽的軌道上運行
 2.有足夠質量以產生引力以達至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似球形)
 3.沒有使其軌道附近清空
 4.不是衛星

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應被稱為「小型太陽系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此部份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新定義下,太陽系中的星體分為:

太陽系八大行星圖

 1. 行星(planets):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共八顆。

 2. 矮行星(dwarf planets):穀神星(Ceres)、冥王星(Pluto)和2003 UB313;未來IAU將會陸續公佈其他矮行星的成員。

 3.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所有行星及矮行星以外、環繞太陽運行的太陽系天體(衛星除外),全部歸於此類。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小行星(asteroids)、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彗星(comets)和其他小天體等。


搞定,收工^_^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殘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